Chalcedon Concilium: 基督教正統信仰的確定與東西方教會的分裂

blog 2024-11-14 0Browse 0
Chalcedon Concilium: 基督教正統信仰的確定與東西方教會的分裂

公元 451 年,在小亞細亞的查爾其東(Chalcedon)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基督教會議。這場會議,史稱「查爾其東公會議」,旨在解決當時基督教世界中關於耶穌神性和人性關係的爭議。這場會議不僅確定了基督教正統信仰,也為東西方教會的分裂埋下了伏筆。

背景:亞流派與基督論爭議

公元 4 世紀後半葉,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範圍內迅速傳播,但關於耶穌的本質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。亞流派(Arianism)認為耶穌雖然是神之子,但並非與上帝同等地位,而是一個受造的本性更低級的神。這種觀點遭到大部分基督教徒的強烈反對,因為他們認為耶穌是神人合一,擁有與父神相同的本質。

為了解決這一爭議,羅馬帝國皇帝召開了多次會議,試圖達成一致意見。公元 325 年的尼西亞大公會議(Council of Nicaea)通過《尼西亞信經》,明確指出耶穌是「與父同體同質」(consubstantial with the Father),反駁了亞流派的觀點。

然而,關於耶穌的神性和人性如何結合的爭議依然存在。一些神學家主張耶穌的人性完全被其神性所吸收,而其他人則認為耶穌既是神又是人,兩者合而為一。

查爾其東公會議:對基督論的最終詮釋

公元 451 年,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二世(Theodosius II)召開了查爾其東公會議,旨在解決關於耶穌神性和人性的爭議。來自東西方教會的大主教、神學家和僧侶參加了這次會議,並經過長時間的辯論後,最終通過了《查爾其東信經》。

《查爾其東信經》明確指出耶穌「既是神又是人」,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,而這兩種本質在耶穌身上完美結合。該信經還強調耶穌的神性與人性是「不可分割的」(inseparable)、「不混淆的」(unconfused)、「不改變的」(unchanged)。

查爾其東公會議的影響:東西方教會的分裂

雖然查爾其東公會議企圖解決基督論爭議,但它也加劇了東西方教會之間的分裂。一些東方教會,例如埃及的科普特教會(Coptic Orthodox Church)和亞美尼亞使徒教會(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),拒絕接受《查爾其東信經》,並堅持認為耶穌的人性在神性之前。

這導致了東西方教會之間的深度分裂,形成了「基督教兩大分支」:天主教和東方正教會。天主教接受《查爾其東信經》,而東方正教會則堅持自己的觀點,拒絕接受《查爾其東信經》中的「兩性合一」理論。

查爾其東公會議的歷史意義

查爾其東公會議是基督教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,它對基督教的發展和演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
  • 確立了基督教正統信仰: 《查爾其東信經》成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文件之一,為後世的基督教神學奠定了基礎。
  • 加劇了東西方教會的分裂: 雖然會議旨在解決爭議,但它最終導致了東西方教會的分裂,形成了今天的基督教兩大分支。

查爾其東公會議的歷史意義不僅限於宗教領域,它也反映了當時羅馬帝國的政治格局和社會文化背景。隨著帝國的衰落,基督教開始從一個被壓迫的宗教發展為一個強大的力量,並對歐洲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
事件 日期 地點 結果
查爾其東公會議 公元 451 年 查爾其東(今土耳其) 確定基督教正統信仰,加劇東西方教會分裂

總之,查爾其東公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,它不僅解決了當時的基督論爭議,也為後世的基督教發展奠定了基礎。雖然它導致了東西方教會的分裂,但也為基督教的多樣性發展提供了土壤。

TAGS